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岸学生各到对方清华读书 探寻他们眼中对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1日10:34  金羊网-新快报

  编者按

  这两篇清华入学有感,一篇写于台湾新竹清华,作者张晗为今年大陆首批赴台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另一篇写于北京清华,作者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台北女生,叫吴佳容。

  1949年,诞生于1911年辛亥之际的清华大学被历史一分为二,至今一水之隔,两地相望。

  随着今年台湾高校对大陆学生的开放,历史又给了两岸的学生互相认识彼此的机会。

  这一组由两岸学生共同写成的入学有感,代表着他们对两岸两个清华的细微打量,也是他们对分属两地却同叫“清华”的第一观感。

  在此之前,两岸学生的交流学习总能引起一些媒体的关注。微博上,很多人乐意这样提问,你作为对岸来的学生,你觉得这边有什么不好?

  当大家乐意看到“不好”或“不同”时,这组由两岸青年学生写成的入学随感恰恰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追求的那共同的一部分,即他们都对学术和普世价值观上的追求。

  台湾女生的百年清华

  吴佳容(23岁)

  北京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

  我,来自台北,是个地道的台北女生。今年毕业于世新大学日本语文学系,很荣幸可以来到北京做为清华百年国际关系研究所首届新生。

  来到清华除了完成自己的一桩心愿之外,也了却了爸妈、师长、同学们对我的期望。恭喜我是百年清华的一分子!

  从哭哭啼啼到习惯这里的精彩

  时间过得真快,回想一个多月前初到北京时,夜深人静的夜晚总是让我耐不住思乡之情,躲在被窝里哭了好几回,开学前夕适逢中秋假期,这才让我深刻体会到唐代诗人王维笔下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来就是这样的感触。但这样哭哭啼啼的日子随着开学后忙碌的校园生活,也让我渐渐的一天比一天更爱我在北京的生活!清华是一所校园生活极度精彩的大学,在这里你会舍不得浪费在校园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因为有太多精彩的课程、大师演讲、研讨会、社团活动每天在清华各个角落不停上演,你必须目不转睛的才不会错过这么多值得学习的好机会。

  所以在清华的我,每天除了“充实”两个字之外,再也没有更好的形容词可以形容我现在的状态。

  就像学三民主义一样 社会主义也是一门理论

  硕一新生的关系我的课程比较紧凑,但并不会因此感到疲惫,在这边老师们上课都很准时,课堂上老师们会准备好丰富的教材来教导我们,课余也会为同学们列出一系列书单好让我们延伸学习。

  其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课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及《自然辩证法》课程。

  这两项课程是清华所有研究生及港澳台学生的必修课程,得知要上这两堂课的时候起初我心里还有点排斥,还到了系上询问台湾学生是否也真的得修课,系上的教学秘书肯定地和我说是必修,那我只好选了!

  但开学上了一两堂课后,我才觉得自己确实有必要上类似的相关课程,有许多大陆同学疑惑地问我:这课讲白了不就是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改良版,你怎么还听的这么津津有味?但我认为,既然我选择来到大陆读书我就必须深度地去了解当地学生所学的是什么?就像台湾要上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课程一样的道理,把马克思、自然辩证当作一门理论来学,对我来说并没有任何损失。

  当然,受到的文化思想冲击肯定是会有的,但我觉得自己有这个机会坐在课堂中,了解当今崛起中国的师长及同学们对国家、对共产党的思维是很值得的。

  闲散的校狗

  张晗(24岁)

  现就读于国立清华大学化学系硕士班

  2011年9月4日,北京航站楼,我即将踏上台湾的土地,只是内心始终不得放松。

  这一年的整个夏天,我都在为赴台的手续奔波,首次招生加上两岸间的无数阻隔,从一个机关到另一个部门,不顺利总是常态。

  临行前,台办领导提醒我们要注意言行,维护主权,父母亲朋告诫要多听少说,注意安全。风萧萧兮,作为第一批去台湾求学的大陆生的我仿如壮士一般。

  不过三个小时的旅程,飞机即将降落,我从舷窗远眺,不见太多陌生,汽车穿梭,田野在楼宇散布,连楼顶的太阳能都似曾相识。只是早晨的北京薄雾弥漫,这里的阳光却明媚的刺眼。从机场入关在到搭高铁到学校,一路并无障碍,作为只听得懂普通话的北方人,置身这个周遭满是国语的世界甚至会感到些许亲切。

  初到清华,学校邀请大陆学子参加茶话会,不仅有茶有话,更有校方悉心准备的许多台湾点心,像是一场会议室里的下午茶。红茶和凤梨酥之间,缩短的是同学间的陌生感,也是心与这片陌生土地的距离。

  从前提及台湾,话题除了影视歌星与综艺节目,风味美食与宝岛风光,就是涉及两岸之间与蓝绿两党的政治纷争了。

  但抵台至今,除了我主动的发问,还未曾听到台湾同学在谈到政治话题,甚至会有感觉这方面大陆学生了解的比本地学生更多。

  在实验室里,很多同学来自南部地区,对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大陆学生的友好却并无二致,不仅停留在言语之间。上课前,一些同学会提前帮我打印材料,周末学长开车带我去超市采购生活用品,我想,这些都不是刻意为之,只是他们对每个人无差别的友善之心。

  既相同又不同的清华

  清华两个字,我是熟悉的,整个中学六年,我在北京清华园度过了美好的青春期。于清华百年之际,机缘巧合,我又来到了另一座清华。

  北京清华与台湾清华同根同源,却分离了半个多世纪,浅浅海峡,天涯相隔。

  新竹清大虽是重建,校园里依稀可觅当年清华园的踪迹,水木生活中心到小小的一汪荷塘,还有一座微缩的二校门,都让人追忆往昔。

  新竹清华与北京清华同以理工著称,气质也是相仿,建筑大都方方正正,色调皆为砖红为主,都有茂密的植被和河流湖泊,甚至广阔的草坪对面都坐落着一座礼堂。

  然而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北京清华地处平原,面积广阔,气魄恢宏,横竖有致;而新竹清大坐落山间,面积不过是北京的三分之一,理工院系的大楼多建在山下的平地上,四平八稳方方正正彰显严谨。而宿舍区与人社院则分别坐落在两座山头,道路蜿蜒,植被茂密,连空气都显得清新而活跃。新竹清华因为地处南方的关系,校内的生态环境极佳,除了北方榕树,凤凰木,柠檬桉等植被,校园里还居住着猫、狗、松鼠、青蛙、喜鹊、鹦鹉、鹳甚至还有野生的蛇,种类太多实在无法一一列举。

  百无禁忌的校狗

  初来乍到清华校园,迎接我的不是校花校草,而是一只校狗。

  在桃园机场,我被约定来接我的司机放了鸽子,无奈背负着几十公斤的行李,转乘三种交通工具来到清大校园,待走到图书馆时已经几近瘫痪,坐在地上绝望地等待有人来救我。这时一只半人高的大狗从图书馆里踱步而出,走到我身边坐下,并用同情的眼神打量着我。

  过后才知,曾经清大校园里有许多流浪狗,当时的校方觉得它们很可怜又是安全隐患,于是将群狗统一收编,套上项圈,成为校狗,并专门有社团负责它们的饮食卫生乃至健保。令人惊奇的是,校园里的校狗有数十条之多,却很少见到它们的排泄物,想必也是校工辛勤工作的结果。

  在学生匆匆的脚步中,校狗们更像成了校园里的常驻人口,看着新生入学旧生离别,仿佛置身于时空之外。长期的校园生活,校狗们也沾染了灵性,每到饭点它们准时来到食堂,不为向你乞食,只是享受与大家共同进餐的氛围。有时它们会走进教学楼,挑自己喜欢的课来听,一但无聊就趴在地上昏然睡去,百无禁忌,引来困倦学生们的羡慕眼光。我曾目睹在夜幕降临后,校狗们穿过校园,走出校门,等待绿灯亮起穿过路口来到夜市,享用免费的宵夜,吃饱喝足后便散步回学校各处安眠。

  刻苦的学习指导

  作为一名化学系的研究生,我早已有了在实验室度过大部分时光的觉悟,只是没想到在台湾上实验室的日子会来得这么快。

  我的老师郑建鸿教授不但在专业上成绩斐然,同时担任了清大的学术副校长,很多国际学生慕名而至,特别是印度学生。

  印度这些年在自然科学领域进步突出,他们的留学生也遍布世界各地。单在我们实验室,就有五名从印度来的博士生。

  由于我在九月份才得以入学,比起同级的台湾学生晚了近两个月,能做指导的台湾学长姐都带了学生,于是我便有了一位印度籍的指导,甘迪潘。

  甘迪潘做起研究极为认真,深受教授的喜爱,但初来乍到的我却有些吃不消,晚上离开实验室的时间从最初的十点慢慢延后到十一点直至午夜。听学长说,甘迪潘最长纪录是连续熬三个通宵,听得我不寒而栗。但是几天下来,几乎每天都能学到新的东西,也感觉自己正按部就班地步入轨道,虽然忙碌但是充实,也许这就是我希望从这里得到的生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更多关于 两岸交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